《实践论》是毛泽东于1937年7月撰写的一篇重要哲学著作,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。本文旨在介绍这部著作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。
一、《实践论》的写作背景
《实践论》写于抗日战争初期,当时党内存在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倾向。毛泽东通过这篇著作,旨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这些错误思想,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。
二、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
《实践论》的核心观点是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:
“人的正确思想,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”
“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,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,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”
“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,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,因而能够解释世界,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”
“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,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。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,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,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。”
三、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
1. 感性认识阶段
这是认识的初级阶段,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官获得关于事物现象、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。
2. 理性认识阶段
随着实践的继续,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,就会产生飞跃,形成概念、判断和推理,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。
3.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
认识运动至此并没有完结,理性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,接受检验并指导实践。
实践、认识、再实践、再认识,这种形式,循环往复以至无穷,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,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。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。